摄影师姓名或ID:    密 码:     取回密码  摄影作者注册
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

·中文简体        ·English

·“神州第一街”——北京长安街月底完成大修  ·天下第十一福地——湖南岳阳君山  ·武当山:中国著名道教名山  ·湖北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昨现“井喷”  ·全球最贵城市新排名出炉 中国部分城市大幅攀升  ·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风光  ·饮水思源——贵阳水环境调查市民行动  ·怪现象:黄金地段频暴建官宅和别墅专供当地领导  ·爱琴海:纯净的人间天堂  ·我国沿海五大炮台之一——大连旅顺电岩炮台  ·中国十佳魅力名镇:休闲度假的人间天堂——福建泰宁  ·沈阳故宫:中国明清皇宫文化遗产 满汉建筑融合的典范  ·绿丝带环保志愿者行动:清理水源地红枫湖农村生活垃圾  ·赤水丙安古镇:岁月浸染的百年明清古镇  ·金山岭长城风光  
更多>>
我的朋友温作君
CCN传媒 www.ccnpic.com  责任编辑:罗晓娜 

  温作君, 男,1934年3月生,山西省阳曲县人。和我从事的工作基本一样而我们相识。 他自学成才。1990年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授予的社会科学副研究员职称。1960年,参与太原市人民委员会市长办公室组织的《巨变中的太原》一书的编写工作,为主要执笔人之一。此书次年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同年创作电影剧本《穿山渡水引长龙》,发表于东影《电影文学》杂志,未拍摄。


  1981年,他编纂《“资治通鉴”晋阳史料辑》,内部出版印刷,1985年,创作电视连续剧文学本《唐王开基》,由太原电视台拍摄,中央台播出。1986年,创作电视剧本《香火》,由太原电视台拍摄播出。1994年离休后,担任《老友报》总编兼社长,在报端发表消息,通讯,随笔,评论等文学数十万言。1999年10月,编著《佛教圣地五台山》一书,由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。此后,成为《山西历史文化丛书》编委会委员,迄今。此外,他还曾于业余时间创办并主持《烹调知识》杂志的编辑工作,从1980年至1990年,由季刊,双月刊,月刊,由国内打到国外,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以13万份,被评为华北地区一级优秀刊物。


  一、从十年前接手《并州老年报》说起 1994年,温作君从太原市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岗位上去办理了离休手续,以市老龄委副主任的身份接手了《并州老年报》。当时报社的情况时: —起步非常艰难,虽然报纸已经办了8年,还是只有一张“内部准印证”,没有取得全国统一刊号,等于没有报上户口的一个“黑孩子”。在报刊治理整顿力度日渐加大的形势下,随时可能停刊。 —《并州老年报》是一张四开四版小报,又是周一刊,导向虽然没有问题,但可读性较差。期发量仅有4000多份,不要说在全省全国有什么知名度,就在太原市也有很多老年朋友未闻其名。 —由于未取得做广告的资格,报社的经济运行全靠订报收入,银行账户上只有24000多元,除了印刷费,连每月200多元的平均工资也难以为继。


  —报纸没有自己的记者和通联队伍,转摘转抄多,同现实生活联系少,信息来源基本上依靠自由来稿。这对于提高报纸质量来说,是一个突出的问题。 温作君担任总编之后,着眼于报纸未来的发展,首先经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局同意,将报名由《并州老年报》改为《老友报》。排除了划地为牢,自己限制自己发展的不利因素。在此基础上,从他60岁到70岁用了10年的时间,经过顽强拼搏,使报纸的面貌大为改观。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:


  (1)从报纸的版面和期刊来看,《老友报》从当年的四开四版扩为四开八版,周一刊改为周二刊,双色套印改为彩印,特别是报纸的质量相当于10年前的14倍,尤其最近改版以后好评如潮,成为最受老年朋友欢迎的精神食粮之一。报纸的知名度和覆盖面也大大提高,无论在省内外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。


  (2)《老友报》的记者队伍从无到有,从社会上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,经过实践磨练和培养教育,这些年轻人在强手如林的各家新闻媒体中崭露头角,每次作品评比都有人获得这样那样的奖项,颇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。与此同时,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地建立了通联网络,发展了一批通讯员和特约记者,为贯彻落实“三贴近”的原则打下了基础,进一步增强了同广大老年读者的血肉联系。


  (3)在各级领导和太原市老龄委的大力支持下,《老友报》从2000年7月取得全国统一刊号,“黑孩子”不仅报上了户口,而且冲出娘子关,走出全国。2003年更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全省一级报纸,开始步入全国老年报的先进行列。
 

  (4)随着发行量的扩大,报社每年总收入突破300万元。其中广告收入2003年相当于2000年的2倍;今年可望再增加30%,报社购买了2辆交通工具,改善了办公条件,人员平均工资比10年前翻了4番,并且帮助单位工龄6年以上的多数同志解决了住房,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。


  (5)在这十年间,《老友报》大约向国家缴纳税费44万元,除返聘的老同志以外,解决就业25人,全是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,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分了忧。


  二、取得上述成绩的精神力和几条指导思想


  (1)先说精神动力。温作君常说:“自己参加革命时,还是一个毛孩子,是吃着人民的小米长大成人的。离休以后,觉得精力还比较充沛,还能为社会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做点事情。”退到市老龄委担任副主任以后,恰好《并州老年报》原总编年事已高,要求有人接班,于是就接手办起了这张报纸。上任以后才知道要办好一张报纸并不简单,报纸虽然是舆论工具,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。收了人家的报费,不能对不起读者,对不起自己的良心,必须在“认真”二字上狠下功夫。所以他不当甩手掌柜,几乎是事必躬亲,例如报纸的差错率,这是检验报纸质量的“硬伤”,国家规定不能超过万分之三;老温亲自把关,每稿必审,现在《老友报》的差错,已经降到万分之一以下。这在省城各报当中,可以说是凤毛麟角。


  (2)温作君始终把报纸的舆论导向看作重中之重,他说:“报纸的作用好比一把双刃剑,搞得好就扶助了正气,打击了歪风;搞不好就助长了歪风,打击了正气。”担任总编之后,他自己给自己订了三条座右铭:只帮忙,不添乱;不打“擦边球”迎合低级趣味;不搞无原则的吹捧和歌功颂德。尽管《老友报》的刊号搞“报外报”,都以失败而告终。老温说:“人穷要穷得有骨气,报穷要穷得有品格。不能为钱出卖人格和读者的信任。”《老友报》报风端正,性广告一类的东西坚决不登。平日防微杜渐,严格把关,保证了导向上始终不出问题,办报十年从未有过违规、违纪、违法行为。


  (3)在报社内部处理问题,他坚持出以公心,不谋私利,与员工同甘共苦,长时间只拿450元的低工资,不靠职务为个人捞取任何好处。在业内同等水平低于他的总编每月有拿五六千元的,但他不眼红,不攀比,这个待遇的总编在全省报纸当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。在最困难的时候,报社开不了支,他自己舍上老脸去向关系户借,不能让大家断了顿,影响情绪。 再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,赏罚严明,一视同仁,不把大家当作打工仔看待,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照顾,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。如有的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,有的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。如有的职工子弟的就业问题,有的员工孩子患病需要长期请假护理等等,都得到报社的关怀和帮助。三伏炎夏、中秋、春节都有福利待遇。每年还组织一次外出旅游,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,提高办好报纸的积极性。另一方面,即使是老熟人、老朋友如果工作不力,老温照样不讲情面,该批评的批评,该扣罚的扣罚。实在不行,只好打发走人。所以,报社内部人际关系很好,有一种家庭般的氛围。没有内耗,没有窝里斗,对于办好报纸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条。


  (4)作为总编兼社长,他把办好报纸、发展事业作为第一生命。老温的身体底子本来很好,《老友报》成立不久,筹备召开全国老年报七届年会,他忙上忙下,劳累过度,该干什么还干什么。在申请刊号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,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,一个月从太原跑北京四个来回,行程8000华里,他说这叫八千里路云和月。累得血糖升高,别人劝他保命要紧,他说:“我已经活了70岁,够本了。生命无非是一个过程,人都要死,能干出点事业来,死也值。”至今70岁了,还为这张报纸折腾、奔忙,经常加班加点,把版样带回家去看。报社的同志反映:“老温虽然老了,但思想比较超前。”在注意培养队伍的同时,他还经常关心硬件建设,像照排设备、数码相机、宽带互联网。。。。。。大报有的,老友报也都有。最近,又在考察“汉王文本王”,准备引进。人常说:“兵松松一个,将松松一窝。”一把手有这种玩命的拼搏精神,是《老友报》一步一个新台阶的动力和保证。 锲而不舍,金石为开。十年的不懈努力,感动了“上帝”,越来越多的老年读者从色彩缤纷、眼花缭乱的报刊中选择了《老友报》。高层领导同样看好这张名气不大的小报,从德高望重的老省委书记李立功到主管意识形态的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申维辰等同志,有的在关键时刻仗义执言,为我们说话;有的开出“绿灯”挥手放行;有的在报纸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伸出援手,给予强有力的支持,当报社遇到某些意外的波折时,又是这些领导同志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帮助我们度过了难关。老温说:“个人的努力无足轻重,领导的支持这才是《老友报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。”

文章来源:CCN传媒 (信息发布:支配勇)
文章内容与读者观点由CCN会员或CCN读者发表,并不代表CCN证实其描述或同意其看法。文章如有侵权行为,请发邮件到(serv#ccnpic.com 请将#改为@)。
精彩文章
业务合作热线

电 话:52837246

E_mail:serv@ccnpic.com